全国服务热线:010-81710565
污染源分析

        云漠科技与南开大学环境学院合作进行颗粒物和VOCs污染源解析业务,适用于污染源排放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污染物来源解析、污染物排查、突发污染事件应急监测等领域。


基本原理:

       空气污染物来源监管及组分分析系统主要有污染源自动监测子系统、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系统、环境空气组分监测子系统和大气组分源解析及监管中心平台组成,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检测、电化学、离子色谱、气相色谱在线监测、动态稀释配气技术等关键技术,建立微型站、常规站和组分站为数据基础,便携式、移动式组分监测站为补充,结合数据管理分析平台,建立三位一体大气污染监测管理模式。污染源自动监管系统主要开展污染源废气中常规物质、VOCs、重金属、特殊气体等污染物连续监测以及废气处理设施工作状态监管,环境空气质量监测子系统主要开展常规六参数及气象参数用于空气质量评价,环境空气组分监测子系统针对空气中颗粒物成分及O3污染物组分进行监测,利用对污染源排放和空气质量的实时连续监测,通过数据变化趋势、相关性分析、占比分析等,建立空气污染源解析模型和预警预报模型,从而摸清空气污染物组分,对本地或外来污染物进行追踪、预警预报,实现对空气污染物的评价、预警、预报、溯源,为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科学、准确的监测数据,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和数据支撑。


             技术关键:

1. 以微型站、常规站和组分站为数据基础,便携式、移动式组分监测站为补充,结合数据管理分析平台,建立了三位一体大气污染监测管理模式。

2. 开发了大气组分源解析及监管中心平台,该平台可以实时数据显示与数据查询、数据质量管理、远程控制、数据分析与应用、为环境管理和环境科学研究提供高质量的监测数据。

3. 建立了大气污染预警预报模型及来源解析模型,根据长期监测数据积累建立预警预报模型,实现大气污染预警预报;建立来源解析模型,实现颗粒物污染和臭氧污染的来源解析。

4. 建立了覆盖大气监测全环节的质量保证体系,开发了多点校准、单点校准、平行测试等质控措施,同时开展系统空白、保留时间、采样流量、校准系统流量等完善的质控体系。主要技术指标空气污染物来源监管及组分分析系统可实时在线监测空气/烟气中污染物指标。


废气污染处理

      废气处理指的是针对工业场所、工厂车间产生的废气在对外排放前进行预处理,以达到国家废气对外排放的标准的工作。一般废气处理包括了有机废气处理、粉尘废气处理、酸碱废气处理、异味废气处理和空气杀菌消毒净化等方面。

      废气处理的原理有活性炭吸附法、高温焚烧、催化燃烧法、催化氧化法、酸碱中和法、等离子法等多种原理。

1、废气处理方法之一 掩蔽法

脱臭原理:采用更强烈的芳香气味与臭气掺和,以掩蔽臭气,使之能被人接收。

适用范围:适用于需立即地、暂时地消除低浓度恶臭气体影响的场合,恶臭强度2.5左右,无组织排放源。

优点:可尽快消除恶臭影响,灵活性大,费用低。

缺点:恶臭成分并没有被去除。

2、废气处理方法之二 稀释扩散法

脱臭原理:将有臭味地气体通过烟囱排至大气,或用无臭空气稀释,降低恶臭物质浓度以减少臭味。

适用范围:适用于处理中、低浓度的有组织排放的恶臭气体。

优点:费用低、设备简单。

缺点:易受气象条件限制,恶臭物质依然存在。

3、废气处理方法之三 热力燃烧法与催化燃烧法

脱臭原理:在高温下恶臭物质与燃料气充分混和,实现完全燃烧。

适用范围:适用于处理中低浓度、小风量的可燃性气体。

优点:净化效率高,恶臭物质被彻底氧化分解。

缺点:设备易腐蚀,消耗燃料,处理成本高,易形成二次污染。

4、废气处理方法之四 水吸收法

脱臭原理:利用臭气中某些物质易溶于水的特性,使臭气成分直接与水接触,从而溶解于水达到脱臭目的。

适用范围:水溶性、有组织排放源的恶臭气体。

优点:工艺简单,管理方便,设备运转费用低 产生二次污染,需对洗涤液进行处理。

缺点:净化效率低,应与其他技术联合使用,对硫醇,脂肪酸等处理效果差。

5、废气处理方法之五 药液吸收法

脱臭原理:利用臭气中某些物质和药液产生化学反应的特性,去除某些臭气成分。

适用范围:适用于处理大气量、高中浓度的臭气。

优点:能够有针对性处理某些臭气成分,工艺较成熟。

缺点:净化效率不高,消耗吸收剂,易形成而二次污染。

6、废气处理方法之六 吸附法

脱臭原理:利用吸附剂的吸附功能使恶臭物质由气相转移至固相。

适用范围:适用于处理低浓度,高净化要求的恶臭气体。

优点:净化效率很高,可以处理多组分恶臭气体。

缺点:吸附剂费用昂贵,再生较困难,要求待处理的恶臭气体有较低的温度和含尘量。

7、废气处理方法之七 生物滤池式脱臭法

脱臭原理:恶臭气体经过去尘增湿或降温等预处理工艺后,从滤床底部由下向上穿过由滤料组成的滤床,恶臭气体由气相转移至水-微生物混和相,通过固着于滤料上的微生物代谢作用而被分解掉。

适用范围:目前研究最多,工艺最成熟,在实际中也最常用的生物脱臭方法。又可细分为土壤脱臭法、堆肥脱臭法、泥炭脱臭法等。

优点:处理费用低。

缺点:占地面积大,填料需定期更换,脱臭过程不易控制,运行一段时间后容易出现问题,对疏水性和难生物降解物质的处理还存在较大难度。

8、废气处理方法之八 生物滴滤池式

脱臭原理:原理同生物滤池式类似,不过使用的滤料是诸如聚丙烯小球、陶瓷、木炭、塑料等不能提供营养物的惰性材料。

适用范围:只有针对某些恶臭物质而降解的微生物附着在填料上,而不会出现生物滤池中混

优点:和微生物群同时消耗滤料有机质的情况。

缺点:池内微生物数量大,能承受比生物滤池大的污染负荷,惰性滤料可以不用更换,造成压力损失小,而且操作条件极易控制 需不断投加营养物质,而且操作复杂,使得其应用受到限制。

9、废气处理方法之九 洗涤式活性污泥脱臭法

脱臭原理:将恶臭物质和含悬浮物泥浆的混和液充分接触,使之在吸收器中从臭气中去除掉,洗涤液再送到反应器中,通过悬浮生长的微生物代谢活动降解溶解的恶臭物质。

适用范围: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可以处理大气量的臭气,同时操作条件易于控制,占地面积小。

缺点:设备费用大,操作复杂而且需要投加营养物质。

10、废气处理方法之十 曝气式活性污泥脱臭法

脱臭原理:将恶臭物质以曝气形式分散到含活性污泥的混和液中,通过悬浮生长的微生物降解恶臭物质。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广,日本已用于粪便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的臭气处理。

优点:活性污泥经过驯化后,对不超过极限负荷量的恶臭成分,去除率可达99.5%以上。

缺点:受到曝气强度的限制,该法的应用还有一定局限。

11、废气处理方法之十一 三相多介质催化氧化工艺

脱臭原理:反应塔内装填特制的固态复合填料,填料内部复配多介质催化剂。当恶臭气体在引风机的作用下穿过填料层,与通过特制喷嘴呈发散雾状喷出的液相复配氧化剂在固相填料表面充分接触,并在多介质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恶臭气体中的污染因子被充分分解。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广,尤其适用于处理大气量、中高浓度的废气,对疏水性污染物质有很好的去除率。

优点:占地小,投资低,运行成本低;管理方便,即开即用。

缺点:耐冲击负荷,不易污染物浓度及温度变化影响,需消耗一定量的药剂。

12、废气处理方法之十二 低温等离子体技术

脱臭原理:介质阻挡放电过程中,等离子体内部产生富含极高化学活性的粒子,如电子、离子、自由基和激发态分子等。废气中的污染物质与这些具有较高能量的活性基团发生反应,最终转化为CO2H2O等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废气的目的。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广,净化效率高,尤其适用于其它方法难以处理的多组分恶臭气体,如化工、医药等行业。

优点:电子能量高,几乎可以和所有的恶臭气体分气箱脉冲布袋除尘器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措施。

废水污染处理

        

  污水/废水顾名思义就是受过污染的水体,生活用水、工业生产过程当中都会产生大量的污水,而这些水资源如果不经过处理就可能会造成环境污染,比如土壤、水体及空气等,会给人体带来伤害。

       污水/废水产生后如果经过系统的净化后,能够进行再回收利用,比如绿化、道路清洗、马桶水等非直接饮用的水,也可以采用更高标准的污水处理系统让水质达到饮用标准。

 

物理处理法:

 

    通过物理作用分离、回收废水中不溶解的悬浮状态污染物(包括油膜和油珠)的方法,可分为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和筛滤截留法等。属于重力分离法的处理单元有沉淀、上浮(气浮)等,相应使用的处理设备是沉砂池、沉淀池、隔油池、气浮池及其附属装置等。离心分离法本身就是一种处理单元,使用的处理装置有离心分离机和水旋分离器等。筛滤截留法有栅筛截留和过滤两种处理单元,前者使用的处理设备是格栅、筛网,而后者使用的是砂滤池和微孔滤机等。以热交换原理为基础的处理方法也属于物理处理法,其处理单元有蒸发、结晶等。

 

一种去除废水中有机物的方法是活性炭吸附法。活性炭处理可以与活性污泥法一同使用,在这一过程中使用粉末活性炭。粉末活性炭可吸附那些对微生物有毒的物质,并最终同污泥一起收集。活性炭法在污水处理过程中存在的最主要的危险是失效的活性炭可能一直存在于水中。

 

化学处理法:

 

    通过化学反应和传质作用来分离、去除废水中呈溶解、胶体状态的污染物或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废水处理法。在化学处理法中,以投加药剂产生化学反应为基础的处理单元是:混凝、中和、氧化还原等;而以传质作用为基础的处理单元则有:萃取、汽提、吹脱、吸附、离子交换以及电渗析和反渗透等。后两种处理单元又合称为膜分离技术。其中运用传质作用的处理单元既具有化学作用,又有与之相关的物理作用,所以也可从化学处理法中分出来 ,成为另一类处理方法,称为物理化学法。

 

生物处理法:

 

    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呈溶液、胶体以及微细悬浮状态的有机污染物,转化为稳定、无害的物质的废水处理法。根据作用微生物的不同,生物处理法又可分为需氧生物处理和厌氧生物处理两种类型。

 

废水生物处理广泛使用的是需氧生物处理法,按传统,需氧生物处理法又分为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两类。活性污泥法本身就是一种处理单元,它有多种运行方式。属于生物膜法的处理设备有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以及生物流化床等。生物氧化塘法又称自然生物处理法。厌氧生物处理法,又名生物还原处理法,主要用于处理高浓度有机废水和污泥。使用的处理设备主要为消化池。

 

用生物接触氧化法处理废水,即用生物接触氧化工艺在生物反应池内充填填料,已经充氧的污水浸没全部填料,并以一定的流速流经填料。在填料上布满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广泛接触,在生物膜上微生物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下,污水中有机污染物得到去除,污水得到净化。最后,处理过的废水排入生物接触氧化处理系统与生活污水混合后进行处理,氯消毒后达标排放。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种介于活性污泥法与生物滤池之间的生物膜法工艺,其特点是在池内设置填料,池底曝气对污水进行充氧,并使池体内污水处于流动状态,以保证污水同浸没在污水中的填料充分接触,避免生物接触氧化池中存在污水与填料接触不均的缺陷,这种曝气装置称谓鼓风曝气。

 

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方法:

 

    利用燃料电池中接种的降解废物的微生物进行毒类物质、有机物、杂质的降解。常见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可分为: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双室微生物燃料电池。

    固体废弃物具有资源性,既是物质资源消耗的产物,自身又是一种物质资源,需要生产生活源头减量和排放后回收利用,即减量化与资源化,以保护资源;同时,固体废弃物是一类污染物,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精神、财产与健康造成危害,需要无害化处理,以保护生态环境和保障生产生活及人身安全;此外,固体废弃物是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产物,具有广泛的社会性,而且,保护资源环境和保障生产生活安全也具有公益性,需要全社会共同治理或社会化治理。简言之,因应固体废弃物的污染性、资源性和社会性,固体废弃物治理应坚持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和社会化。


   固体废弃物治理给社会组织及其社会企业(非营利性企业)提供了参与舞台,同时要求政府主管部门及其公共事业机构(以下简称政府)强化管理,确保公共利益极大化和固体废弃物妥善处理。此外,固体废弃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吸引营利性企业参与;但固体废弃物是一种具有竞用性的公共资源,为减轻政府财政负担,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大社会福利,不仅需要企业参与,而且还需要企业公平竞争,自主经营,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效益。较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提高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效率与效益,需要排放者平衡私利与公益,不能只顾及自己的习惯、方便与利益,还需要顾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效率与效益,遵守政策法规、集体契约和道德规范,与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一道妥善处理固体废弃物。可见,固体废弃物处理事务不仅仅只是政府的事务,也不仅仅只是企业的事务,还是社会组织和排放者的事务;考虑到排放者的社会广泛性,与企业和社会组织一起形成了与政府对应的社会公众(以下简称社会或公众),因此,固体废弃物处理事务是全社会的事务,需要全社会良性互动、共同治理

污染源及空气站在线监测
  • 走航车监测服务

    云漠科技有多辆颗粒物和VOC走航监测车,可以追踪污染来源,实现精细管控。

  • VOCs连续排放监测系统

    化工、石油、喷涂、垃圾焚烧、石化、印刷、科研等领域都有应用

  • 超低限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适用于各种锅炉连续废气排放量的监测,采用直接抽取法,可以连续

  • 污染源水质在线监测系统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运用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并配以专业软件,组成一个从取样、预处

分析仪器
  • 环境空气甲醛(HCHO)

    该仪器应用湿化学取样和光学检测方法进行原位在线测量气体中甲醛含量,通过化学方法将

  • 大气过氧乙酰硝酸类化合物

          PANs-2000是由云漠(北京)生态

  • 环境空气亚硝酸(HONO

          该仪器应用湿化学取样和光学检测方法进行


  由于大量的环境问题都直接或间接与化学物质有关,因此,认识与解决环境问题必须弄清环境中的化学问题,必须对环境中化学物质的性质、来源、含量及其形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监测,仪器分析是指采用比较复杂或特殊的仪器设备,通过测量物质的某些物理或物理化学性质的参数及其变化来获取物质的化学组成、成分含量及化学结构等信息的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是开展环境污染物环境行为、归宿、生态效应,污染生态环境修复、环境质量评价、环境管理、环境监测以及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清洁生产等环境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基础和技术手段。